走入台江「活的教科書」!東山國中戶外教育,從400年歷史看見黑面琵鷺與環境反思
結合課前導讀、生態觀察與人文體驗,學子從海洋垃圾反思,啟發尊重大自然之情
入秋時節,正是戶外踏青的最好時機。臺南市立東山國中一年級全體師生近日安排了一場深度的「台江國家公園之旅」,這不僅是一次尋幽訪勝,更是一堂結合了歷史、地理、生態與環境教育的「活的教科書」,讓知識不再停留於紙本,而是化為真實的五感體驗。學生們從400年的台江歷史記憶出發,站在這片曾經的「台江內海」上,親眼目睹國際級保育候鳥黑面琵鷺的優雅姿態,並在行程的最後,透過親見的生態與環境衝擊,深刻反思了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。
為了讓這趟旅程不只是「走馬看花」,東山國中的教師團隊在戶外教育前,特別安排了完整的行前課程。學生們透過Google地圖規劃交通,並觀看「逐鹿台江」、「小黑琵遊台江」等影片,對400年前台江原住民的生活、地殼運動與泥沙沖積的「滄海桑田」歷史,建立了紮實的先備知識。這份理解至關重要,它讓學生們在搭上竹筏時,眼中所見不僅是當下的水鳥與蚵棚,更能想像腳下這片土地數百年來的巨大變遷。
戶外教育當天,師生們搭乘大型竹筏,在專業解說老師的帶領下,深入台江的地理樣貌與豐富生態。最讓學生們興奮的,莫過於在賞鳥區透過望遠鏡,清楚看見二十多隻黑面琵鷺的英姿。望遠鏡中,牠們或單腳獨立靜睡、或優雅地用湯匙狀的長嘴啄食、或從容自在地散步,那份安然自得的樣貌,對比著不遠千里遷徙的堅毅精神,形成一種強烈的生命感動,深深療癒並啟發了在場的學子。
除了生態觀察,行程更安排了「人文體驗」。學生們合力拉起傳統漁網,體驗了先民捕漁的辛勞。當多位同學使盡全力仍無法拉動過去一人即可操作的漁網時,這份「挑戰失敗」的震撼教育,讓他們對課本中的「先民生活」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會,打從心底佩服起先民為了生存所磨練出的強大力氣。接著,船長拉起了「蜈蚣網」,讓學生親手觸摸透明軟Q的水母,並駛向蚵棚,實地觀察蚵仔的生長環境,體驗採蚵樂趣。
東山國中校長蔡惠婷表示:「戶外教育的價值,在於將課本的知識立體化。這次活動最可貴的,是完整的『學習閉環』。學生在行前帶著『為什麼台江會從海變陸地?』的問題出發,在旅程中用五官尋找答案,親身感受濕地的氣味、水鳥的姿態與蚵農的辛勞,最後在行後的反思課程中,建立自己對『我們該如何與這片土地共存?』的獨特觀點。」
如校長所言,旅程結束後,老師引導同學分享心得,有同學敏銳地提到「在水中看見了垃圾」。老師便藉此播放海洋垃圾的影片,一張張寄居蟹被迫以瓶蓋為家、海鳥因誤食打火機與塑膠碎片而爆斃的照片,強烈地「震撼」了學生的心靈。那份原先看到黑面琵ROC的療癒感,瞬間被「原來人類的垃圾就在牠們身邊」的罪惡感所取代。老師趁此時進一步引導思考:「我們能為自然環境做什麼?」這不再是空泛的口號,學生們紛紛在學習單上寫下具體的承諾,如「減少使用塑膠吸管」、「自備環保杯」、「確實做好回收」等,將這堂課的震撼轉化為行動的決心。
這是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程。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台江的歷史地理與生態保育知識,更被啟發要尊重大自然,並深刻思考如何在享受現代便利生活的同時,也能透過自己小小的行動,去實踐在學習單上許下的承諾,努力與這片土地保持平衡共存的關係。
**#感謝台南市教育局經費補助 #感謝北門嶼生態協會熱情合作 #感謝教導處規畫帶隊 #感謝一年級導師辛苦陪伴 #一年級戶外教育 #台江國家公園之旅 #歷史地理素養 #環境教育 #黑面琵P鷺的生命教育**